跳转到主要内容

命理史现

在学任何一样的知识时,我们都要现了解到他的一个历史起源和现在的状况。如果我们盲目的去学习,去实验,而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定位和认知,是迷糊的状态去学,这是大忌!

命理学不等于易学,在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先学易学再学命理,其实这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存在。

首先要了解易学是什么?它的起源非常之早,于命理之上。




易学



命理

风水

数理

中医

哲学

易学是个统称,是大括于中华文明的源头,如命理且只是个分支,易学中并不会详细教你怎么学,只是提供一个哲学层面的支持,不会去教你怎么具体去操作实现。比如易学中不会教你去排盘、排八字,也不会在风水中教你去如何定向等等。它只是去提供了一个大的逻辑框架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易原则:不易、变易、简易。学命理可不必多看易经,了解一个三易知识即可。

命学的发展起源于汉,成长于唐,繁荣至宋,重创于元,明清两代修补,民国又颓,建国后且同民国,80年后才开始慢慢发展。

为何说起源于汉?因春秋战国的史料不可考,也可能汉之前已出现,但是到至今也无从而知。

汉期经典名书:《太玄经》杨雄著,这是本非常有趣的书,它完全模仿了《周易》。《周易》是一本一卦分六爻,它是一家(于卦)分九爻,称之九赞。推算方法还是爻辞结构都与《周易》相似。而在北宋时期的司马光也曾模仿《太玄经》写了本《潜虚》。

那么即有《周易》,杨雄又再次编写《太玄经》呢?此为证明自我,为了证明自我已懂《周易》,那便再写一本一样的,但架构不同。后人也想学,但《周易》实属难懂,继扬雄之后,唯有北宋司马光的《潜虚》较为成功。其实,《太玄经》与《潜虚》仅只是一个翻版,无太多论点,还是《周易》为正统,可主学《周易》。

唐代在命理学中属于一个成长的环节,可以说从量便到质变的一个过程。这期间,李虚中创立了《八字命理》,但这篇为年月日三柱,是八字命理的雏形。

在经过汉唐一千多年的发展,命理学在宋朝是个巅峰的时期。在当时,出来了一堆大能者,如:陈传、徐子平、司马光、京图、邵雍,这些人奠定了当今社会的命理基础以及格局。

陈传

紫微斗数

徐子平

八字命理

司马光

《潜虚》

京图

《滴天髓》

邵雍

梅花易术

邵雍

邵子术

邵雍

《皇极经世》

邵雍

《梅花诗》

比如我们熟悉的紫薇斗数由陈传创立,八字命理由徐子平完善,司马光的《潜虚》。《滴天髓》也是在这个时期由京图完成的,其中最厉害的是邵雍,邵雍一人开三宗。对于他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经典的梅花易术,但这并不是他最厉害的。而是邵子术和《皇极经世》。《皇极经世》可测国运。古代有三本预言书为《推背图》、《烧饼歌》、《梅花诗》,其中《梅花诗》为邵雍所著,里面的推算方法就是《皇极经世》。

邵子术更是厉害,它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父母的属相,以及母亲的姓氏,配偶的属相和姓氏。

image.png

上图就是邵子术中的一页,文中有父属鼠兮母属牛自身属鼠妻属牛这样的条文,而能推算属相和姓氏,其它命理术到今天都无法实现。

元蒙时期是中华文明的一次浩劫,文明的传承有两种途径,一种是人,就是我们常说的口传心授,另外一种就是书。而元蒙的入侵把这两种途径全部毁掉了。

在《中国人口史》上是这样记录的,北宋的时候人口大约是 1.2 亿。到了南宋,南宋加上金大约是 1.3亿,到了元朝的时候只剩下了 6000 万,中国人口减少了 50% 以上。其中最惨的是四川,蒙古人入川以前是 1400 多万,蒙古人出川的时候只剩下了 80 多万。北方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包括江苏北部,当地的人口都锐减了 90% 以上,南方稍微好一点。解放以后由于民族大团结的政策,不提这个事儿了,实际上元蒙时期,中华文明已经到了毁灭的边缘。

由于元蒙毁灭性的破坏,到了明清基本上就是修修补补,所以明清的命理学著作呈现出一种不完整性,好像很多东西后人搞不清楚了,要么不写、要么一笔带过。


·万民英

《三命通会》

·张楠 

《神峰通考》

·沈孝瞻

《子平真诠》

·任铁樵

《滴天髓阐微》

·余春台

《穷通宝鉴》

《三命通会》,前半本不错,后半本就开始胡言乱语了。什么六甲甲子时如何、六甲乙丑时如何,这不是乱说吗?八字命理,八个字齐全才能定人吉凶,只用三个字就说人命如何如何,已经违反了八字命理的大原则。

到了民国命理学开始走下坡路,原因其实是白话文的推广,越来越多的人对古文失去兴趣。

在民国以前,易学属于大众文化,很多科举考试的题目都是《易经》中的一句话,相当于今天的高考作文题目是:请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为题,写一篇论文。在这种氛围下,很多文人都留下了自己的易学著作。比如说清朝的李光地,在今天也是部长了,写下了《周易通论》四卷、《周易观象》十二卷。曾国藩——当朝宰相,写下了相学的重要著作《冰鉴》,这些人可都不是命理师。

然清之后,命学开始走下坡路了。

民国两大命理家袁树珊韦千里的著作中,可以看到,已经变成了引用古人的一句话,如:《穷通宝鉴》如何如何,然后自己解释一下。他们的著作变成了解读性的著作,并没有太多新意。

解放后,由于简体字的推广加剧了这种情况,命理学逐渐从大众文化变成了小众的知识。

窮通寶鑒-穷通宝鉴

人们对命理学逐渐从无知变成了偏见,整天把封建迷信挂在嘴边的人,有几个读过《易经》?蒙古人毁灭的我们的文明,我们可以说他们是野蛮人,今天我们不断的毁灭自己文明又算是什么呢?无知者无畏?

八十年代后期,大陆的易学开始复苏,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命理学不过从谷底刚刚向上走了一两步。现实中命理界的繁荣,不过是市场经济下的假象。命理学发展到今天一千多年,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不过七八个人,五六本书而已。而从 80 年到今天为止不过才恢复了 30 多年,又怎么可能产生那么多流派、那么多大师呢?